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广为传颂。禹王亭博物馆是大禹治水留下的一处古迹,同时又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馆内有始建于唐代的禹王亭,后诸朝扩建修补,至明代改建禹迹亭,翰林刘士骥作《禹迹亭记》记之。 禹王亭博物馆位于禹城市区西北3公里处,占地136.5亩,于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该公园由一个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内有禹王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具丘遗迹、禹王亭和人工湖组成。其结构新颖、紧凑、气势恢弘,古朴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门,门上方为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禹王亭”手迹。 拾阶进入山门,有宽6米,两旁栽种着松柏的南北甬道,甬道南端东侧矗立着一石碑,上面刻着重修禹王亭记碑文;甬道南端西侧,立有两块石碑,刻记着重修禹王公园捐款单位名称和捐款个人姓名。院落北部东西两侧,各建有11间古式配殿;甬道北端即是一座明清建筑模式的禹王大殿。大殿占地300余平方米,西阔为5开间、重檐、歇山、九脊顶,总高度为16.7米,长25.4米,进深15米。 大殿正门上方、两檐之间设“禹王殿”鎏金匾额,门两侧立柱有楹联一幅,琉璃瓦顶和玺彩画,金碧辉煌。殿内正中塑禹王坐像一尊,高约6米,背后塑玉女手持风扇侍立两旁。大院落北门外系“具丘山”(南北长45米,东西宽50米,高8米)。据旧志记载:“大禹治水时曾筑此丘,以观察水势”。明、清时于土丘上建禹王亭。后年久失修毁之,土丘上建筑物荡然无存。土丘之上现长满杂草树丛。1974年山东省、德州市考古人员,曾来此考察,发现有灰土层,并拣到单孔石铲、蛋壳残片、石斧、陶弹丸、陶纺轮等古代文物。经山东省博物馆鉴定,这些文物为龙山文化遗物,具丘属“龙山文化遗址”。 特色景观 禹王亭 1966年,市委、市政府投巨资修建禹王公园时,在紧临“具丘山”的东北侧,用土堆成高15米的大土丘,周围用水泥框架块稳固,在土丘南侧用条石修筑了64层台阶到达其顶部,在土丘顶部建筑了高8米,呈八角形的古式亭阁,曰为“禹王亭”。该亭由16根朱红立柱擎顶,木制顶壁四周,绘画着大禹治水的故事,整个“禹王亭”恢弘壮观。人们立于亭内,一可触景生情,缅怀禹王治水功绩。二可眺望禹城市容,目睹四周农村田园秀景。禹王亭东南侧,开挖有水面面积25亩的“禹王湖”,水深2米,清澈见底,四周垂柳点缀着湖景秀色。2000年,市政府在此建立文物管理处,搜集本市民间石碑、石人、石兽等,建立碑林,供游人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