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乃湘楚文化的杰出代表。一座岳阳古楼,何以绝冠天下?莫过于杜甫、范仲淹等名家数尽了它千年的风流。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儒家文化的丰碑、迁客骚人的情怀。这张湖湘文化的名片,以八百里洞庭为底,用忧乐情怀着墨,点点风帆共长天一色,片片落霞揽潇湘四景。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名楼历史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宋代滕子京被贬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他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后岳阳楼在明崇祯时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年间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新中国(旅游网)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特色景观 岳阳楼(主楼)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仙梅亭 仙梅亭初建于明朝崇侦年间(公元 1628-1644年)。当时,推官陶宗孔重建岳阳楼时,同建此亭,并命名为仙梅堂。到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岳州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在遗址上复建其亭,同时改仙梅堂为仙梅亭。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全面重修时,仙梅亭也得到了一次大的修葺,并将仙梅亭改为留仙亭。时隔不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知府张德容在重建岳阳楼时,又将留仙亭复改为仙梅亭。解放后,此亭又经过多次修缮,一直保持了原来的面貌。 三醉亭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与岳阳楼南侧的仙梅亭遥相呼应。据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初名望仙阁。由巴陵知县熊懋奖承建,不久就塌毁了。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岳州知府翟声浩重修岳阳楼后,在望仙阁的旧址上,重建了这座小楼阁,并改名为斗姆阁。咸丰年间,岳阳楼和斗姆阁都已颓坏,直到同治六年,才由总督曾国荃拨岳卡厘税,对岳阳楼和斗姆阁进行全面重修,并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改斗姆阁为三醉亭。然其后再度圮毁。光绪六年,又由岳州知府张德容拨茶厘及捐项,随同岳阳楼一起重建。解放后,三醉亭经过几次维修,但因基础不牢,遂于1977年落架重修。 怀甫亭 一座玲珑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它占地40平方米,高7米,四根水泥铸构的大柱,四周环以栏杆。小亭上部为纯木结构,翅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鲜艳。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着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北面檐下悬挂着一块樟木匾额,“怀甫亭”三个字苍劲古朴、金光闪闪的大字,出自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之手。匾额西边亭柱上挂着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吴丈蜀于1979年撰书的一幅对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杜甫一生的遭遇十分的惋惜和无限的怀念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