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现场 通讯员 供图 登山,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释放压力,同时还能沿路欣赏周围的美景,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随着这项运动的普及,各类因登山发生的意外也屡现报端,昨天早上,位于横溪的梅岭山上,一个登山者就意外坠崖。所幸在民警、消防和热心群众的救援下,该登山者成功脱险。 山崖下传来阵阵呼救声,公安民警紧急救援 昨天上午9点10分,横溪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梅岭山上碧水亭旁边有人坠崖。接警后,民警立即赶往现场。 上午9点15分,民警赶到现场。这是一个山路的拐角处,在这个拐角处有一个十分明显的斜坡,斜坡前就是一个深达30多米的山崖,一阵阵的呼救声从山崖下传上来。民警站在山崖边往下看,发现下面是一条小溪,而小溪两边则是陡峭的岩石,离民警所站地方大约20多米的岩石边上,一个大约20多岁的男子满头是血躺在地上,衣服上多处破损。边上一个年纪稍大的男子抱着他,同时用毛巾帮他止血。见到民警,年纪稍大的男子又开始呼救。 民警找了一个地势稍缓的口子慢慢爬下山崖,同时将山崖下的情况向所里做了汇报。 山涧落差太大,第一套救援方案宣告失败 很快,横溪派出所又调集了20余名民警、协辅警带着救援绳赶赴现场。消防队员、救护车也来到了现场。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医护人员也下到了伤者边上。 经过初步检查,受伤男子除了额头部位因撞击而血肉模糊之外,并无大碍。医护人员对男子做了简单包扎后,消防队员就用绳索将担架进行固定,打算将男子放在担架上拉到碧水亭。 经过观察,从路边至受伤男子所处的山涧并无山路存在,地势较为狭窄陡峭,无法同时穿过两人及以上。根据地形,救援人员决定依托山涧两侧两棵大树作为支点,选择50米通用安全绳作为横渡的路径,利用折叠式担架将伤员固定,再利用20米安全绳由上方消防战士予以绳索牵引,先将被困者移至山涧上方平台。 然而,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发现,因为山涧落差太大,以及缺少更为合适的大树作为支点,很容易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导致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进展不顺。 十多人推拉扛顶,伤者终于成功脱困 经过短暂商量,救援人员决定从溪涧另一侧相对安全处开辟一条救生道路,10多人采用“蚂蚁搬家”的战术,众人合力抬担架的方式,将伤者抬上来。 然而将伤者抬到半路时,救援人员发现,他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平台的位置,从这里上到碧水亭还有大约四五米高,道路十分陡峭,空手上去还可以,但是把一个躺在担架上的人平着送上去,根本不可能。 消防队员找来六米拉梯架在平台上,同时又找来救生绳索,将担架的另一头也进行了固定,这样,在上面的人用绳子拉住担架的两头,而下面的人则采用托举的方式,慢慢将伤者“拉”上来。经过近一小时的救援,被困伤者被成功救出。 据了解,受伤的男子姓屠,而边上年纪稍大的男子则是他的父亲。昨天,趁着天气凉爽,父子俩相约爬山。事发前,父亲去找地方停车,而小屠则在这里下车,等候父亲。当父亲刚将车停在离碧水亭30多米的空地上时,小屠却因为看风景没顾着脚下,一下子就从山上滑了下去。当老屠停好车发现儿子不见了,大声呼叫之下,才发现小屠已经从山上摔了下去。老屠立刻顺着陡峭的山崖爬了下去,并拨打了110报警求助。 【民警支招】 登山注意事项 现在参与登山的市民越来越多,然而登山并不是一项十分安全的活动。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市民们在获得登山快乐的同时,更需要安全。为了确保登山过程中的安全,登山者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登山前可利用10~20分钟做肌肉伸展活动,尽量使全身肌肉放松。开始爬山锻炼时,切不可一上来就加大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要走不要跳,尤其是在下山的时候,一旦采取蹦跳的方式,很有可能控制不住而从山上翻滚下来。上下山时尽量走台阶,少走山面斜坡,反之在坡面的泥土较硬时,从坡上上山的人很有可能会滑下来。在水泥、石板等硬地上行走比在草地、湿地、沙坡等软地面行走更省劲和安全。 迷路时应折回原路,或寻找避难处静待救援,以减少体力的消耗。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 切忌在无路的溪谷中溯溪攀登,亦不可在深山无明显路径时沿溪下降。因为高山溪流的地形由缓渐陡,对于登山技能不足、地势情况不清楚的登山者,容易失足跌落,因此登山时最好能沿途标示记号,或依循前人所留下的旗帜辨别方向。 千万不要让身体及衣物受潮,以免体温散失。在面临危机、疲劳等压力时,维持体温是首要之务,并应随时注意自己及队友的心理变化,设法维持情绪的平衡,一旦发生意外,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保持体温是最重要的事情。 通讯员 俞盛琼 金杭潮 记者 朱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