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Schooling 课程:家长设计 国学为主兼英数 每周一到周五,在白云区同德公园里,一对母女坐在公园一角,小声地朗读,从9:00到11:30,每天两个半小时,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这是广州“在家上学”中的一员。逃避体制内学校的重复枯燥,以及激烈的升学压力,广州有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家长自己教孩子。目前,广州“在家上学联盟”里已有400多名成员,不过初步统计发现,大多数家长都只是在观望,真正实施“在家上学”的约占1/10。有家长坦言,只因不希望子女重复灌输模式,避免过早的竞争抹杀了孩子纯真的天性,只好去摸索一条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 6岁的小萱本应上一年级,她却没有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背着书包上学,而是在妈妈的教导下,按照妈妈制定的计划学习。 “因为孩子还小,每天的状态都不一样,好的时候就多教点,不好的时候不如让她多玩点,这样效率还高。”小萱的妈妈告诉记者,每天上午必然会教语文,现在以国学为主,10分钟英语,一个小时数学,一共大概2个半小时,剩下的时间玩;下午练字,现在字也写得不多,因为才开始不想让她觉得太难。“我打算从明年开始,让孩子去少年宫学一门乐器,慢慢培养她的其他兴趣爱好。” 小萱的课本并没有跟目前体制内小学的课堂同步,小萱妈妈为女儿选择了一些国学教材,以及部分以口语为主的英语绘本教材。 而家住番禺的邱先生则是一个早教派,儿子今年读三年级,他选择半天在学校,半天在家的教育方式。邱先生告诉记者,小孩基本没上过幼儿园,他本人是一名“全职爸爸”,在家教导孩子。在儿子3岁10个月的时候,已经背完小学1-6年级课本的唐诗宋词,认字和拼音不成问题,数学教到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至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单词,基本已掌握。课外书籍则读了《论语》,儿子已将第一篇的“学而第一”背完。正在上三年级的孩子,目前已开始着手准备小升初的试题练习。 邱先生的看法是,既然孩子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如此高,就没必要让他在学校里浪费时间,学校的教学进度太慢了,会耽误孩子。 初衷:体制内学校教学太呆板 试水在家上学,并不是小萱妈妈一开始的初衷。有两个女儿的她,原本也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为孩子找个好学校和好老师。虽然并非本地户籍,但是大女儿的求学路还算比较顺利,交了四万元捐资助学费后,读上了一所公办小学。但这公办小学的教育并不能令小萱妈妈满意,甚至还有点忧虑。 有一天,大女儿回来,很小心地问:一滴血能染多大一块布?小萱妈妈马上纠正她说:你胡说什么呀?布是用染料来染的,不是用血。然后女儿就不吭声了。“我发现自己的态度有点粗暴,就引导女儿说:你平时磕破了膝盖后,流了血,然后会结痂,结的痂有多大就证明一滴血能染多大一块布。”小萱妈妈说,谁知女儿听完十分惊讶,“天啊,一滴血只能染那么小一块布啊?那我们学校有900多学生,每人一条红领巾,而且学校升旗台还有一面大大的五星红旗,那得用多少血才能染成啊?老师告诉我们,红领巾和红旗都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这样的学校教育太呆板了,其实在小学阶段,小孩子学习知识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我觉得学校未必能很负责地做到这一点。”小萱妈妈从大女儿反馈回来的学校教育情况,坚定了让小女儿在家上学的决心。 现状:真正付诸行动的家长仅一成 记者在网上查到多个“在家上学联盟”Q Q群,并以家长身份申请加入了“广州在家上学联盟①群”,该群目前有408人。家长偶尔在群里交流心得、讨论课程设置、分享师资和课件资源,寻找在家上学的同龄孩子建立学习小组。 据记者初步统计,目前该群虽然有成员400多人,但真正付诸行动的仅有1/10左右。“很多人进来只是觉得好奇而已。”群主“官不聊生”告诉记者,她创建此群是为了让更多关注在家上学的家长分享让孩子快乐学习的心得。她透露,自己的孩子7岁,也是在家上学。“时间安排随孩子的作息时间机动安排,1%是体制课本内容,99%是课外书。随孩子兴趣而学习,如孩子喜欢迷宫,就买迷宫方面的书或者玩迷宫游戏;孩子喜欢英语,就引导孩子学英语。大人基本上是作引导,而不是像学校那样填鸭。” 在“官不聊生”眼中,中国的教育已经沦落为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从小父母也都这样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家长张先生是一名在家上学的坚定支持者。孩子上了一年幼儿园后,他就坚决地把她接回家里自己教。最近,他在群里联系了六七名家长,准备组织一个小联盟,亲自物色合适的教学点,由各有所长的家长轮流授课。他为孩子们设计的课程包括:诵读经典、自理、劳动、守时守信守规、琴棋书画茶瓷绸匠、食疗养生中医、运动、充分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等。 然而,群里大多数家长还是对在家上学抱着观望的态度。据在群里“盘踞”了快一年的陈女士观察,很多家长是既想在体制学校里不落后于他人,又想在“在家上学联盟”中吸取精华,让孩子更快地超越他人。“有些家长把教育当成投资,如果是投资,你会如何去经营,需要的是正资产还是负债呢?万一孩子达不到你的预期呢?有些家长这时候就开始焦躁了。” 其实在小学阶段,小孩子学习知识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我觉得学校未必能很负责地做到这一点。———小萱妈妈 有些家长把教育当成投资,如果是投资,你会如何去经营,需要的是正资产还是负债呢?万一孩子达不到你的预期呢?———家长陈女士 对话群主 “我们让学习知识回归初衷” 南都:为什么选择在家上学? 群主:体制教育已经明摆着是失败的,但绝大多数父母不得不送孩子进去。而在家上学有成功有失败,总可以博一博。在学校被管得服服帖帖的,出了学校,却假惺惺说要有创造力、想象力,可能吗? 关键是父母的思想转变 南都:你做了哪些准备? 群主:为了支持孩子在家上学的“理想”,我们确实做好很多准备。教材、课外书等那是不必说的了,关键是父母的思想转变,我们让孩子不是为了高分而学习,而是为了兴趣。让学习知识回归初衷:学习知识是为了认知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 南都:小孩有什么看法吗? 群主:我的孩子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最近他还异想天开地说,以后想开办一个学校,天天都放假。我说我们现在的在家上学就是这样啦,少部分时间学习,大部分时间玩(其实在玩中也学了不少)。 在家上学有更多时间接触社会 南都:会不会影响孩子人际交往? 群主:不会。一般是放学后,很多孩子来找他玩。所以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孩子很孤单,或许别人的孩子孤单,但我的孩子太擅长社交了,总是跟同龄人几分钟就玩成朋友。有一次我们群里组织活动,我孩子跟一个群友的孩子就玩那么一个下午,回家时竟然难舍难分了。 南都:集体生活也是小孩的必修课,如何让孩子衔接? 群主:学校的所谓集体生活是假的刻意的,应该说在家上学的孩子接触社会更多,更容易融入社会。倒是“象牙塔”出来的孩子,离开了父母就束手无策,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因为体制学校的学生生活基本上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然后是写不完的作业,几乎无法接触社会。在家上学有更多的时间到公众场合,接触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事。 南都:想过以后的升学出路吗? 群主:打算在孩子读大学时再回归体制内的学校。很有可能直接到国外读大学,不一定参加国内高考,或者直接忽略它。 相关 郑也夫做客广州教育大讲坛: 中国学习德国教育分流模式有障碍 南都讯中国前12年教育把人修理成考试机器?日前,广州举行首期广州教育大讲坛,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作为主讲人之一,围绕中国教育病理的主题,分析了中国目前教育的现状,并认为中国学习德国教育分流模式存在障碍,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明显的家庭分流现象。 郑也夫演讲中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了哈弗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前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经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只是一个考试的机器,“就好比让一匹千里马在原地拉12年的磨,让它再跑它也跑不快了。” 郑也夫认为,应试只是中国教育的病象与症状,其本质是“军备竞赛”。如何缓解?那就是减少高考考生数量,较早分流。郑也夫举了德国的教育模式为例。德国采用三轨制,在小学四年级后学生分流成三种不同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各占约1/3的比例。其中只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会走进大学,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都会进入职业学校。德国的职业学校与读大学没有地位上的悬殊和优劣之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各得其所,反而出现了“高考”考生压力小,热门学科要排队的现象。 郑也夫也指出,中国要学习德国的教育分流模式还存在很大障碍,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明显的家庭分流现象。 影响家庭分流的第一成因是独生子女政策,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娇生惯养是现在的态势,这种社会氛围影响着对孩子教育的明智选择。二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办得不好,与高等教育地位悬殊太大。三是全社会各处都存在学历竞赛。例如,官员的研究生学历中近2/3为在职研究生或党校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学历含水分的比例很大的,官员群体学历的暴涨,还是模仿古代功名科举最易行。” |
哀牢山成现实版“云南虫谷”?地质工作者:
清凉峰事件结局:男驴友变瘦,两人体力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