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登山队女队员陈晨。 地大登山队总指挥董范。长江日报记者邹瑾。 本报讯5月19日,经过近两年的筹备、训练,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的4名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武汉姑娘陈晨成为国内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昨日,地大登山队在武汉市委会议中心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受到近千市民的追捧。 上午8点50分,能容纳千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地大登山队的队员们准备入场时,距离近一些的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向队员们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刚一入场,等到主持人介绍队员的名字时,全场掌声雷动。 武汉丫头陈晨作为队员代表,讲述了自己一年多的训练过程,介绍了在这期间,具有武汉人性格的自己的心路历程。登山队“总教头”董范教授则介绍了登山队登顶珠峰前后的情况,揭秘了鲜为人知的训练过程。随队进藏两个月的长江日报记者邹瑾,则根据自己的观察,用亲身体验的事例,解析了地大登山队登顶珠峰过程中体现出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随着不同视角、不同体悟的讲述,武汉精神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形象化。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丽敏表示,地大登山队的事迹深深感动了自己,她为武汉市能有这样的队伍感到自豪。她号召所有市直机关和市民学习地大登山队所体现的“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追求卓越,践行武汉精神。 “跟其他武汉姑娘一样,我也有点小小的刁蛮和泼辣。感谢这种性格赋予我登山的勇气和毅力。”听到陈晨“自豪”地说自己“刁蛮”和“泼辣”,现场的观众都笑了。 “登顶和下撤的途中,我们遇到了四具登山者遗体,就在悬崖边上靠着,就在我们脚边上!”这个“泼辣”的姑娘说,进山前就想像过这种情景,原本以为自己会很害怕,但身处其境,心里很淡定,只有敬畏。 虽然这些遇难者时刻警醒着前进的队员们,要步步小心,但陈晨还是遇到了两次险情。在7790米的营地,凌晨4点多被冻醒,裹紧了羽绒睡袋还是全身打哆嗦,渐渐手脚已经没有知觉。这次她没有忍着,觉得不对劲就把旁边的德庆欧珠叫醒。经验丰富的德庆欧珠马上意识到:她的氧气用完了,并迅速采取了措施。 “幸亏及时叫醒他,要不然后果真的很严重。”她说,这次遇险自己并没太害怕,随后的一次失足则让她知道了什么叫“怕”。在下撤途中,途经一处陡壁,落脚点只容得下一只脚侧着。一时踩滑,她歪向了悬崖,被身边的次仁旦达一把抓住胳膊,才拽了回来。“到大本营,才知道今年所有登山人员中有10多个人遇难。现在回想当时,心里还是会后怕。” “登顶珠峰的过程就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体现,在珠峰峰顶,我们向武汉人民喊出了"祝全体武汉人民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的祝福。武汉必胜!”回忆起一个多月前的珠峰之行,地大登山队总教头董范依然动情。 “按照惯例,每次从大本营出发,所有队员都要合影留念。新队员都是欢呼着,我们老队员却是心情沉重。”董范介绍,在珠峰登顶活动中很容易遭遇意外,出发前拍完合影,不知道回来的人会不会还是那些人。他说,为取好彩头,登山者在出发前都是拒绝拥抱告别,为了避免出现“永别”,“专门赶到大本营为我们压阵的领导,张开怀抱要跟我拥抱,我本能后退了两步说,对不起,我们回来再拥抱吧。” “下撤到5800米时,我打开手机,一时间所有的问候短信都涌进来了,手机足足震动了3分钟。我的眼泪也下来了。”董范说,直到那一刻,自己看着来自家乡的问候,心才放了下来。 “我已经40岁的人了,10年没有锻炼,从珠峰下来,体重减了20斤。如果你想减肥,去珠峰吧!”长江日报体育部记者邹瑾,从头到尾跟着地大登山队在西藏待了近两个月,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守了一个月,写出了几万字的稿件。作为“半路出家”的业余登山队员,他的珠峰历程比一般人更辛苦。 正式奔赴西藏之前,邹瑾感冒了。为了不落队,他在出发的前夜大把大把吃下感冒药,裹着两床被子发了一场大汗。 进入西藏后,身处高原的不适应让邹瑾出乎意料。“第一天晚上,整夜都是飘飘忽忽的;跟着队员到操场跑两圈,肺里火辣辣的,呼呼地喘得像只破风箱。当时真的就在心里说,算了吧,别难为自己了。”每当心里出现这种退缩的念头,他就会生气地暗骂自己:这不是你的风格,走也要走下去。队员们都在跑时,邹瑾总是不紧不慢的走着。他的这种牛脾气,反而成了队员们训练时的榜样:在训练上,谁也不能落后给一个外行人!经过了长时间训练,邹瑾逐渐能正常跑动,还能在山间穿越,对自己也越来越自信。 “近一点,更近一点!”邹瑾说这是自己的口头禅和做记者的信条。为了深入登山队员的生活,他曾跟着队员向6000多米海拔攀登。下撤时,体力透支,只能蹲坐在地,双手撑着,双脚才能慢慢挪动。为了尽快下撤,他不得不跟队员一起在60度的峭壁上速降。为了稿件深度,邹瑾说自己不后悔,只希望“再近一些”。 本版摄影 记者李子云 |
哀牢山成现实版“云南虫谷”?地质工作者:
清凉峰事件结局:男驴友变瘦,两人体力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