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社区

标题: (川藏线纪行)米林的珞巴人家 [打印本页]

作者: 那亼,峩吢疼    时间: 2011-12-31 14:37
标题: (川藏线纪行)米林的珞巴人家
我们连夜赶往林芝地区的八一镇,夜里八点左右,天上飘起了雨点,而我们行走的又是最险的地段。途中我们错过了雅鲁藏布江的动人转弯——当时的天气和时间,西周是阴森凶险的黑暗以及千仞之高的悬崖,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在盘山窄公路上听见了江水的吼声。


  位于西藏东部的林芝,海拔只有2900米,当地植被丰茂,从高寒地带生长的雪莲花,到亚热带盛产的香蕉、棕榈,应有尽有,自然风貌保存完好。


(, 下载次数: 1)


  韩映师傅是第一次进藏,此前牧源一直向他灌输路上道路的凶险,开车一定要当心。韩映应该是有点轻微的恐高症,白天走在盘山公路上时,一见路外的悬崖就头发晕,可是一到晚上,高度在黑暗中仿佛瞬间消失,韩映时常在夜里“开车狂奔”。


  但是在这个路段,“夜来快”的韩映也开始发虚,车子行如蜗牛,在公路上爬行。这条公路除了海拔高,道路也崎岖,转弯极多,路面狭窄,部分路段泥泞颠簸。


  终于,险峻路段到了尽头,山路开始伸直、变宽,路边还偶尔忙碌着连夜赶工的筑路工人。我们的车在路面上的行进速度逐渐加快,不久就逼近灯光中的八一镇。


  顾名思义,八一镇是一个与军队有关的地方,原为一个军队驻扎地,后来逐渐扩展成一个城市。扎西告诉周雷,西藏自治区40周年大庆期间,西藏曾经邀请一批国内外记者前来采访。在林芝的采访期间,国外的记者曾经问林芝地区的领导一个问题:八一镇的意思是不是“八个汉族和一个藏族”。当时的林芝地区领导听到后,一时语塞,答不上来。


  八一镇这座城市,从远处看灯火闪耀,等走到近前,城市里行人稀少,眼前尽是新建的楼房。当夜在蕃隆宾馆住下,宾馆虽然在外观上模仿藏式建筑,内部摆设上也是红色地毯、藏族装饰,极力营造藏族气质。但是这个宾馆基本上是个失败作品,布满了莫名其妙的走廊、窗户和结构回转,进屋后打开窗户想通通气,探头一看,看见的竟是一个封闭的走廊,房客就在自己的窗户根下来回走着。


  第二日,我们一行五人直发林芝地区的米林县,要去采访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珞巴族的农房改造情况。
珞巴族人口仅有23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渝地区,少数散居在米林、墨脱、隆子、朗县一带。“珞巴”原是藏族对西藏东南部珞渝地区居民的习惯称呼,意思是“南方人”。


  米林县应为林芝地区的新兴之地——当地正在兴建机场,西藏当地计划将林芝机场作为旅游的首要辐射点,国内外来藏地首先来此,之后适应后再向高地的拉萨行进。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看出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越,林芝地区的自然条件有种清冷的江南韵致,这里植被众多,气候宜人。


  珞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族系藏缅语族,各部落方言差别较大。珞巴族没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字,大多使用藏文,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自古以来在西藏的塔布、工布、白马岗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域生息。


  米林县境内有一个珞巴族人的聚居地,据当地的珞巴族人回忆,他们的祖辈曾经生活在中国与印度接壤的地带,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形态,与邻国的印度人有着频繁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但之后就陆续迁往西藏的腹地,逐渐失去和国界地带的联络,这种状态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


  如今的珞巴族已经被“藏化”,在我们采访米林珞巴族村落时,当地的百姓大多已经不能说自己的语言,谈及自己先辈的文化习俗也多忘却。


  珞巴族的传统住房是石木结构的碉房,坚固耐久且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他们在门上或屋内的墙壁上,画有许多避邪求福的图案。而墙上挂着的动物头首,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猎手打猎能力的炫耀。


  只是这些在当地的珞巴族聚居地已经难以得见,珞巴族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从原来的破旧的木房子里迁出来,住进了政府赞助修建的新居,建筑样式有点传统的影子,但是整个形制和生活形态已经完全现代。


  传统的珞巴族服饰多由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构成。男子一般穿自制的羊皮上衣或藏式氆氇长袍,外罩称为“纳木”的黑色套头大坎肩,戴熊皮压制的有沿盔帽,帽沿上套一个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缀一块梯形带眼窝的熊皮,据说这种装扮在围猎时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


  妇女们则喜欢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短袖上衣,下身穿过膝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珞巴族男女都喜爱佩带装饰品。他们颈上的串珠,是用一种青蓝色的石料磨制而成的,每个成年人都有几串,盛装时可佩戴几十串。
在村庄里我们拜访了30岁的珞巴族姑娘雍措,家里有两间房子和一个院子,男主人外出了,只剩下她和小儿子在家。巧的很,她儿子的名字和我们记者团中的藏族小伙子一模一样——普布扎西,当母亲训诫儿子不要淘气,我们的藏族记者开始还以为是在叫他的名字。


  雍措已经对珞巴族的文化习俗相当陌生,当谈到以前她们民族的故事、习俗、旧事,她默默无语,接着摇摇头,大意是都不知道了。


  不过说话间,她从客厅的里屋拿出一顶帽子,正是前文中提到的熊皮帽,女主人说到:这个帽子是我们珞巴族的——当地的向导告诉我们,整个帽子皮面是用一张完整的熊脸皮制成。普布扎西戴上帽子照像留影,周雷说他的样子像中学历史书上画的女真人。


  雍措说,这张帽子是她自己做的,以前丈夫打猎时猎杀了一只熊,用熊皮制成了现在的这顶帽子,帽子的做法和式样应该是纯正珞巴族的。


  珞巴人没有本民族文字,这本是一种遗憾,但是本族语言倒可以无拘无束的发展,天马行空演绎着各种故事,当地的向导曾经提到珞巴族拥有篇幅宏大、别具一格的古老史诗《节世歌》,苍凉浑厚,代代相传。


  只是这种文化上的景致想在珞巴族聚居地随处可闻已是奢侈的想法,人口本是稀少的珞巴族,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自己民族的许多往事淡忘了。




欢迎光临 驴友社区 (https://lvyoushequ.net/)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