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处。遗址由南北相毗连的两座城址组成。《管子·小匡》记载邺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今漳河之北,北临漳河故道。东汉建安九年(204)魏王曹操大规模营建该城,后作为王城。
魏文帝曹丕称帝移都洛阳,仍以邺为曹魏的五都之一。此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邺北城。邺南城大部在今漳河南岸,始营建于东魏天平二年 (535)。南城建成后,北城仍继续修缮使用。至北齐亡 (577),邺城始衰落。由于漳河频繁泛滥和改道,遗址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仅存邺北城金虎台基址和铜爵台的部分基址,余皆湮没于地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水经注》记载: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门7座,南面 3座,东西面各 1座,北面 2座。经实地勘探的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城西北的金虎台、铜爵台基址,城南北1700米,东西2400米。城墙宽15-18米。现已确定门址位置的为:南面自西而东的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东面的建春门;西面的金明门;北面的广德门。城内发现大道 6条,分别通向各面城门,并将城内划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城。建春门、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二区。北区中央为宫殿区,西边是苑囿,东边是“戚里”。宫殿区已探明 10 座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区以西,即文献记载的铜爵圜的位置( 后赵时为九华宫),也探明4座夯土建筑基址。金明门以北,是着名的“三台”,自南往北为金虎台、铜爵台、冰井台。金虎台基址保存较好,现存南北 120米,东西71米,高 12米;铜爵台基址仅存东南部分,南北 50米,东西43米,高4~6米,两台相距83米;冰井台基址尚未探明。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居民区,有 3条平行南北向干道通往南面三门,中间中阳门大道向北正对宫殿区中央部位,形成中轴线,路面宽17米,是邺北城最宽的道路。
|